□记者 仇兆燕 樊融杰
6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监管机构将对财务公司的整体状况作出评价判断,并依据不同的评级结果,对机构制定及调整监管规划、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某财务公司董事长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相比于监管部门在2019年出台的财务公司评级办法,《办法》旨在引导财务公司高质量服务所在集团,回归主责主业,对财务公司未来发展也提出更为全面的要求。
(资料图片)
监管评级分5级
《办法》明确,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将成为衡量财务公司经营状况、功能发挥情况、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程度的主要依据。
在具体的实施原则上,根据《办法》,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监管评级要素包括功能定位、资本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科技管理、集团经营与支持等6个部分。监管机构将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监管评级结果的满分为100分,各部分的分值权重分别为功能定位(15%)、资本管理(10%)、公司治理(20%)、风险管理(30%)、信息科技管理(10%)、集团经营与支持(15%)。
根据得分,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5级和S级,其中1-3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监管评级最终得分在90分(含)以上为1级,其中,95分(含)以上为1A,90分(含)至95分为1B;70分(含)至90分为2级,其中,80分(含)至90分为2A,70分(含)至80分为2B;60分(含)至70分为3级,其中,65分(含)至70分为3A,60分(含)至65分为3B;60分以下为4级。
《办法》明确,财务公司出现重大风险的,按照评级调整的相关要求直接划分为5级。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财务公司经监管机构认定后直接列为S级,不参加当年监管评级。
根据评级实施分类监管
监管机构将依据不同的评级结果,对机构制定及调整监管规划、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
根据《办法》,对监管评级为1级的财务公司,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定期监测各项监管指标,通过现场走访、监管会谈和调研等方式,掌握最新经营状况,适当放宽监管周期、降低现场检查频率,在市场准入、创新业务试点等方面给予支持。
对监管评级为2级的财务公司,将根据评级档次,按照监管投入逐步加大的原则,适当提高非现场监管分析与现场检查的频度、力度,增加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管会谈频度,及时发现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持续改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对监管评级为3级的财务公司,将提高现场检查频率,加大现场检查力度,督促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管,密切跟踪研判集团及成员企业的经营和风险状况,加大对其高风险业务的监管指导,防范风险外溢,视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积极进行早期干预。
对监管评级为4级的财务公司,将给予持续监管关注,列为现场检查重点对象,限制其高风险业务活动,要求其立即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状况、降低风险水平,并区分问题性质,依法采取要求集团母公司履行增资等相关承诺、限制股东权利、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责令调整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措施,必要时暂停部分业务,制订恢复与处置计划。
“《办法》对财务公司所在集团也提出了相关要求,能够促进集团高质量支持财务公司发展,有利于财务公司平稳健康发展。”上述财务公司董事长表示。
对监管评级为5级的财务公司,将执行高风险非银机构风险处置的有关要求。
同时,取得不同评级的机构可开展业务范围也将有所不同。监管评级为4级的财务公司,只能开展《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业务,可视风险状况限制或暂停部分业务。监管评级为5级的财务公司,只能在风险敞口不扩大的前提下开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允许的存款、结算类业务。
8种情况将调整评级结果
评级结果也非一成不变。根据《办法》,年度监管评级工作结束后,如被评级财务公司出现以下一项或多项情形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省级派出机构可申请对监管评级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具体情形主要包括8种,即,存在公司治理和股东、股权管理出现重大变化;核心监管指标出现重大变化;报送监管数据严重不实,或存在严重财务造假;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涉刑业内案件或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出现流动性困境、信用危机等严重风险事件;出现严重不良舆情引发声誉风险事件;风险处置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财务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监管部门认定对财务公司监管评级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其他重大事件。
《办法》指出,监管评级下调不改变财务公司已获批的业务资格,但限制相关业务的开展。
标签: